首頁>市場監(jiān)督 >
揭法國奢侈品行業(yè)“潛規(guī)則” 禁給中國人提供飲料? 2018-05-17 23:27:35  來源:中國僑網(wǎng)

禁給中國人提供飲料?揭法國奢侈品行業(yè)“潛規(guī)則”

某奢侈品商店。(《歐洲時報》/潘越平 攝)

據(jù)《歐洲時報》微信公眾號“歐時大參”消息,還記得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“巴黎世家事件”嗎?在網(wǎng)絡(luò)怒潮逐漸平息之后,本報記者深度采訪了多位在法國知名奢侈品牌公司工作的業(yè)內(nèi)人士,聆聽他們講述職場經(jīng)歷,以及中國人在法的奢侈品消費行為:

在開始自我介紹時,幾位受訪者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入行之初對奢侈品行業(yè)的期待。例如,在知名的“LV”和G品牌工作了五年的華二代Maxime表示:“在進入奢侈品銷售行業(yè)之前,我對它的印象是‘夢幻’、‘有聲望’“。他提到,“至少在真正開始從事奢侈品銷售工作前”,自己一直相信這是份值得驕傲的工作。同樣,中國職員Anna認為“這是一份高大上的工作”。但進入之后,他們皆感到“沒有想象中美好”。

“禁止給中國人提供飲料”

談到巴黎世家事件,Maxime與Anna的說法如出一轍:Maxime表示,很多人因巴黎世家事件而震驚,但他個人“一點都不驚訝”:這種事情每天都發(fā)生,我們頻繁地碰到這種事情”;Anna更進一步地指出,奢侈品行業(yè)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“一視同仁”:“巴黎世家事件并不奇怪,因為這個行業(yè)除了少數(shù)嚴格遵守'一視同仁'標準的公司之外,幾乎所有品牌都是區(qū)分對待的“。而此處說的限購,“專指限購中國人”;某知名品牌專賣店店長、前百貨公司接待員Lisa在受訪時則評論道:“如果我覺得我有道理的話,我是不會走的。我會報警,讓更具有公信力的人來處理這件事”。Julia表示,她雖然并不清楚巴黎世家門店店長做了什么,但她料想店長當時應(yīng)該是發(fā)表了不適當?shù)难哉摗?/p>

巴黎世家門店。(《歐洲時報》/潘越平 攝)

Maxime還與記者分享了令他至今都憤懣不已的經(jīng)歷:“在LV公司,讓初來乍到的我十分驚訝的一件事是,門店里有兩條排隊的隊伍“。此外,即便不買而只是看一看的本地人也不需要等待。與此同時,中國顧客無論怎樣都得排隊。面對這一公開差別待遇,在法國長大的Maxime感到不解和震驚,并就此事向上級了解情況。他得到的答復(fù)是:“這很正常,一邊是外國人,一邊是本地人。顧客是上帝,對當?shù)仡櫩陀绕湟闲摹?rdquo;對此回答,Maxime仍有些疑惑:“可是他們(指外國人)買得更多,他們(本地人)買得更少啊”。對方不容置疑地答道:“這不是買得多少的問題”。這正如有十多年從業(yè)經(jīng)驗的Julia所說的:“關(guān)鍵看管理人員如何管理店員。在大型百貨公司,你需要接待來自全世界的客人。管理人員是不應(yīng)該抱有歧視想法的”。

在某奢侈品牌商店內(nèi)排隊購買商品的中國客人。(《歐洲時報》/潘越平 攝)

不僅如此,一次在為客戶準備飲品時,Maxime看到冰箱上貼著一張紙,上面白紙黑字地寫著:“禁止給中國人提供飲料。僅供本地客人享用”。這一區(qū)別待遇不禁讓人聯(lián)想到某知名香水博物館:據(jù)一位在那工作過的導(dǎo)購介紹,中國旅游團只能在某展館待十五分鐘,但外國旅行團可以停留至少三十五分鐘;目前,中國團都只能集中在其中的一個館,因為館方覺得“中國人比較吵,會影響其他外國團參觀和消費”;雖然講解員可以拿營業(yè)額提成,但一些帶來高營業(yè)額的中國講解員卻往往難以拿到按規(guī)定配比的提成。

“能說中文就行”

根據(jù)受訪者的說法,奢侈品行業(yè)對華人員工來說,門檻相對較低,但職業(yè)上升空間非常有限。例如,來法近十年的Anna表示,自己在奢侈品行業(yè)工作了兩年,相對來說“資歷較淺”。而她當初之所以能在沒有行業(yè)背景的基礎(chǔ)上獲得這份工作,完全是因為來自中國的需求很大。公司對華人銷售員的經(jīng)驗、專業(yè)、身高長相沒有嚴格的要求,只要他們“能說中文就可以”。同樣,Lisa也表示:“他們對白人店員的“外形”要求是一以貫之的,但如今為了接待為數(shù)眾多的中國客戶,品牌也要接受一些外形不太達標的中國銷售員”。

某品牌香水。(《歐洲時報》/潘越平 攝)

因此,Anna和Lisa皆認為,在不少法國銷售員眼里,中國員工不過是碰上了好時機,能賺多少錢純粹是有“中國客人上門來送錢”:事實上,不少中國顧客一來就拿出手機展示想買的商品。如此這般容易形成一個印象:中國銷售員不過是“負責(zé)收錢的機器”罷了,營業(yè)額再高,也不證明他們的能力(指行業(yè)經(jīng)驗或?qū)Ξa(chǎn)品的了解)強。Maxime舉了一個具體例子:即便店內(nèi)中國銷售員獲得比他人多出數(shù)倍的銷售業(yè)績,也無法擁有應(yīng)得的獎勵——一切都被視作是理所當然的。Anna較為平和地說道,不論這種看法是出于嫉妒還是歧視,這也許能反映法國同事們的心態(tài)。

另外,提到華裔店員的晉升空間,Maxime認為實在是太有限:“最高是當經(jīng)理,再往上就不太可能了”。Julia也持大致相同的意見:“負責(zé)人的話,一定還是找法國人。像D品牌,就是看你的外表和面孔”。能做到經(jīng)理職位,Julia坦言自己經(jīng)歷過不少風(fēng)浪:“許多人都不想讓我留在這個位子,但我一直在堅持。我又沒做錯什么,為什么要走?”不過,店長Lisa的看法有些不同,她承認外表“不合乎品牌形象”的確是劣勢,但身為亞洲人,“并不一定投入和收獲就成反比”。

“別再背香奈兒擠地鐵”?

據(jù)《2017中國奢侈品網(wǎng)絡(luò)消費白皮書》顯示,2016年中國奢侈品整體銷售額達到4983億元人民幣,占全球奢侈品銷售額21%,2017年中國消費者購買了全球1/3的奢侈品。同樣,麥肯錫發(fā)布的《2017中國奢侈品報告》也顯示,2016年有760萬戶中國家庭購買了奢侈品,其中家庭年均奢侈品消費達7.1萬元人民幣,是法國或意大利家庭的兩倍??傮w來看,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,相當于貢獻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市場。三分之二的中國奢侈品消費發(fā)生在海外。麥肯錫預(yù)計,至2025年,中國消費者將“買下”44%的全球市場。

某品牌服飾。(《歐洲時報》/潘越平 攝)

這樣看來,奢侈品的差別待遇實在令人不解:同樣是顧客、同樣能創(chuàng)收,為何不笑臉迎人、而是選擇限購呢?既然三分之二的中國奢侈品消費發(fā)生在海外,為何不奮力抓住這一增長,把自己的門店打造成為中國觀光客出境游的“必達站”呢?受訪者Anna給出的答案是,這也許關(guān)乎奢侈品牌的“企業(yè)文化”:品牌想要明確區(qū)分“真正的奢侈品消費者”和“偶然的奢侈品消費者”,因為前者才是它們認為值得花費成本維護的客戶群。也就是說,投資應(yīng)該用于提高現(xiàn)有客戶的忠誠度,而非一味吸引新客戶。

由此看來,這里所指的更多的是對客戶消費能力和習(xí)慣的考量。在Anna看來,之所以“不稀罕”代購和游客,是因為前者即便填了客戶信息,也“沒有任何的意義”。代購只能帶來購買量,但無法帶來“有價值的客戶信息”:“首先,你不是真正的消費者。我登記你的信息,對分析客戶群體也沒有任何價值。雖然你的消費能力強,但他就是希望能維護真正的奢侈品消費者”。

另外,之所以一定要把當?shù)厝水斪?ldquo;上帝”對待(“茶水、飲料等各方面服侍好”),部分原因也是因為“這些客人有的是時間,如果他不滿意的話,還回來會投訴”。相比之下,雖然春天、老佛爺?shù)闹袊腿藬?shù)量極多,但在旅游行程緊湊的情況下,很多人都是按照明確的購物清單買完就走。即便區(qū)別對待,游客因時間有限也不會投訴。Lisa也透露,中國游客大多跟團旅游,百貨公司的門店每天要接待高達50-100個旅行團。這些游客們只希望能少排隊、趕緊買完。然而,往往3小時的購物時間中,2個半小時都在排隊,進店后也難以享受到高質(zhì)量的服務(wù)。Julia表示,自己的想法其實很簡單: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客人,自己都希望他們能獲得愉快的購物經(jīng)驗,以后常來光臨。

不僅如此,一些游客因不禮貌的舉止觸犯到營業(yè)員卻不自知,這也容易使從業(yè)者反感。例如,Julia注意到,中國游客高聲說話的行為容易被法國人視作“沒家教、沒禮貌“。不過,樂觀積極的Lisa認為,“如果可以多一點笑容”,此類隔閡或文化差異其實并不難消除。

“中國人別太玻璃心”?

不同的消費行為導(dǎo)致了不同的銷售模式。所謂的“本土消費者有價值”,也許意味著當?shù)厝说南M習(xí)慣和消費理念更加符合奢侈品的市場定位。例如,在總結(jié)自身兩年的從業(yè)經(jīng)歷時,Anna認為部分沖突原因在于國人對奢侈品的心態(tài)仍舊不夠平和、成熟:“在法國,很少有人拿著香奈爾包擠地鐵”,但在中國“大家對奢侈品的心態(tài)也許更急躁一些”,因此難免讓人抓住這個“把柄”,造成無數(shù)消費者“求人賣貨”的不平等局面。

這樣說來,奢侈品限購做法與其說是種族歧視,不如說是“階級歧視”?除了網(wǎng)絡(luò)上“一致對外”的“顫抖吧”、“永世不買你家商品”等批評聲,審視自己的消費習(xí)慣和消費理念也許是值得提倡的健康做法。

某品牌鞋包店。(《歐洲時報》/潘越平 攝)

值得注意的是,根據(jù)德勤向《金融時報》提供的報告,奢侈品在中國和歐洲的價格差(溢價)在2016年開始下降:2016年,奢侈品在中國的售價平均比法國的同款商品高41%;而這一差距在2017年降至32%。差價縮小的情況可能意味著,“海外購”規(guī)模也可能隨之“縮水”。

說句題外話,雖然主流輿論鼓勵“理性消費”、不支持“跟風(fēng)”消費行為,但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者群體特點的確是“更年輕活躍,也更沒有耐心”。德勤報告也同樣顯示了這一趨勢:奢侈品市場復(fù)蘇主要得益于18到34歲的“千禧一代”,其消費占據(jù)整個增長額度的85%。到2025年,預(yù)計“千禧一代”將占奢侈品顧客人數(shù)的45%。想在未來市場中搶占先機,奢侈品的銷售模式勢必要適度迎合這些“年輕、不耐煩”顧客的消費特點,著力提高此類客戶的忠誠度。

中國顧客。(《歐洲時報》/潘越平 攝)

不僅如此,即便大部分奢侈品牌目前對電商還異常矜持?!?017中國奢侈品網(wǎng)絡(luò)消費白皮書》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16年,全球奢侈品線下渠道實際銷售額同比增長僅2%,而線上奢侈品銷售增長率則高達12%。在未來,這些電商能為那些既想擁有體驗感和儀式感,又想要快速拿到全球最潮流單品的年輕消費者提供了除代購、線下購買之外的新渠道。中國人在海外奢侈品門店苦苦排長隊、受限購的現(xiàn)象,會因此而改變嗎?

關(guān)鍵詞: 法國 奢侈品 飲料

相關(guān)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