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資訊 >
新消息丨自我求證、短缺原理、鐘擺及瓦達效應、路西法效應是什么? 2022-06-29 05:47:16  來源:36氪

1.為什么算命仍有不少市場?

算命先生未卜先知的技巧本身是提供“模糊的信息”,然后讓聽者自己進行信息的具象化,這時模糊信息就會依照具象信息生根發(fā)芽,從而感覺很精準。

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此類相似情況有很多。

如同看完恐怖電影后,走夜路總感覺有人追蹤;去商場購物被導購夸獎很美,穿上總感覺為自己設計;戀愛中女方不經(jīng)意的回眸一笑,男方能回味半個月,甚至越想越甜蜜。

種種情況,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證預言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。

它的另一個名字叫“自我求證心理”,由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·羅森塔爾(Robert Rosenthal)提出。

通常指人們會不自覺的按照已知的預言進行行事,最終令預言發(fā)生,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,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。

一定程度上自證預言有運氣的成因所在。

比如,當我們渴望某件好事即將發(fā)生,會傾向找到符合期望的正面信息,而那些正面又誘發(fā)我們尋找更多正面,從而使自我變得充滿自信、行為更加積極。

相反,假設我們越擔心壞事的發(fā)生,便會越留意不利的訊息;不利訊息越多心情越加焦慮,從而消極一面即出現(xiàn)更容易引發(fā)壞事情發(fā)生。

最常見的“塔羅牌占卜、星盤分析、AI云計算”等各類算命廣告均使用該原理,用話術套路用戶、販賣焦慮;背后不過是掌握大量信息,然后按照興趣推薦罷了。

日常最應該注意,自我證言有“積極”和“消極”兩面。

假設是消極面,請嘗試在某段時間內(nèi)要求自己往正向思考,如同社交中覺得對方脾氣不好,那有無可能把它轉移為還有哪幾個值得我重新審視?

另外積極求證不能盲目,存在四種方法:1)向自己提問,2)通過實驗驗證,3)舉出反例,4)遠離歸因謬誤

首先大膽假設后要問自己還有“替代假設”嗎?

比如,過去6小時男朋友沒回我信息大概率是生氣了,有關該問題發(fā)生的根源也可能存在“忙著開會”的情況。

在比較幾種可能假設時,要觀察是否符合邏輯、是否和其他事情之間有一致性、用該假設能否解釋過去事件,從而預測未來。

其次嘗試驗證信息的準確性,這樣積極判斷是存在僥幸心理還是我有付出很大努力過,如同考試,很多人總覺得考前最后一天奮斗就能過關,其實不以為然。

再者一個底層邏輯越是普遍適用,找到反例的機會就越大;同理,自己作出的假設要不斷用舉反例的方法進行驗證,最后遠離歸因的謬誤。

好比有的人認為“幸福是財務自由”,“財務自由是幸?!保且驗樗麄冋业搅藢儆谧约盒腋:拓攧盏膶傩?,顯然,這并不能套入自己的環(huán)境中使用。

2.人為什么害怕失去?

尊敬的各位顧客,從現(xiàn)在開始2小時內(nèi)香米限價2元/斤,瘦豬肉10元/斤,數(shù)量有限售完為止;多數(shù)大媽聽到如此美妙的聲音,會不約而同地朝著特價商品沖過去。

當氣喘吁吁趕過去后,導購可能會說“不好意思,豬肉已經(jīng)賣完了”;或現(xiàn)在正在補貨中,你不妨到四點鐘準時過來。

有時價格相差幾塊錢人們都愿意等半天,為什么?

心理學中把此類現(xiàn)象稱為極度“短缺原理”(shortage principle),即當人們感覺要失去一些東西時,會對自我決策產(chǎn)生極大影響;同時害怕失去某些東西比希望得到同等價值東西,對人的激勵性更大。

早些年的芭比娃娃在推出某款新品前會大力的做內(nèi)容傳播,制造新聞,提高公眾的關注度,趁勢銷售;當然這還不足以形成熱銷引不起人們爭先搶購,但它和“全球限量版”掛上鉤時,就立馬暢銷全球。

其實,短缺的核心是利用人們想走捷徑,經(jīng)常根據(jù)得到某種東西的難易度來快速做出依據(jù)的弱點進行放大,尤其在“物以稀為貴”上體現(xiàn)的淋漓盡致。

那些限時促銷、唯一機會的背面潛意識告訴消費者產(chǎn)品供應短缺,不能一直保持有貨。

盡管有些短缺存在真實或虛假現(xiàn)象,但不管哪種情況都可能使顧客相信某些東西不可多得,從而立刻感覺Ta身價百倍,并達到采取購買行動的效果。

這種效應用也用在其他場景下;比如:

小張抱著試一試的態(tài)度去某公司面試,成功應聘后得知該公司設置了末位淘汰制,年終最低者將被辭退;于是Ta為不被辭退而拼命工作,結果拿到了領導滿意的KPI。

明白該思維,我們該如何使用呢?一句話總結為,你告訴某個人你不這么做將會失去什么,比你這么做會得到什么的效果要好很多。

3.人的情緒為什么飄忽不定?

假設我告訴你,人的心里有個“鐘擺”你可能不會相信;那么請回想下,自己的心情有時是否像大海一樣波濤洶涌,大起大落。

如同,跟朋友聚會時熱鬧的像個小孩,但回到家中面對獨自一人的冷清,突然開心不起來。

亦或者出去玩感覺很開心,但回來后面對日常單調(diào)又枯萎的的情景,總覺得有些心煩,這些都是我們內(nèi)心向兩個極端擺動的現(xiàn)象,心理學中被稱為“鐘擺效應”(Pendulum Effect)。

其實人的心理有十分明顯的兩極性,即肯定與否定、積極與消極、緊張與輕松、激動與平靜、愛與恨、樂與悲、贊成與反對等等。

在日常生活中,人的心理會隨著這些背景活動而產(chǎn)生在兩極之間擺動的現(xiàn)象;多數(shù)人不解,一個正常人為什么會有此心理?

主要有三個原因:1)性格本身存在起伏現(xiàn)象,2)與人格相關,3)環(huán)境和角色落差較大

常規(guī)而言,各種外部“信息”攝入大腦會產(chǎn)生情緒反應,性格變化就成為基礎規(guī)律。

其次在美國心理學家高爾頓·威拉德·奧爾波提出的(人格特質理論(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)認為人特質有三大類型覆蓋多種動機,而每個動機就像一粒顆粒隨時在影響人的心理發(fā)生變化。

比如:

我在9歲之前非常沉默寡言,不愛與朋友社交;可到12歲那年受到興趣影響變得非?;顫?,而14歲時又因為學自行車經(jīng)常被摔,變得個性更加沖動易怒,這些人格變化的背后均會影響情緒發(fā)展的狀態(tài)。

心理學家研究也發(fā)現(xiàn),一般環(huán)境與角色反差較大也容易產(chǎn)生鐘擺效應,反之則不太容易產(chǎn)生; 主要因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影響下,具有“多維度性”和“兩極性”的特點。

每一種感情具有不同的等級,還有著與之相對立的情感狀態(tài);那么在這種情形下出現(xiàn)的“心理斜坡”就越大,因此也就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緒狀態(tài)進行轉化。

面對“鐘擺”帶來的不良反應,該如何靈活應對呢?

首先要知道現(xiàn)實生活中,難免會遇到一些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實,對于那些無法選擇的,明智應對方案就是默默地接受,從而避免心情陷于低潮。

其次要時刻認知到“環(huán)境不能決定自己是否快樂,對事情的反應才會決定自我心情”。

顯而易見,對事情的看法決定鐘擺幅度,想擺脫一切討厭和不健康的情緒,就必須深思一切怡人和有益健康的事情。

再者,要懂得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;人生有聚也有散,生活有樂也有苦,我們不能一直生活在激情、浪漫、刺激的理想境界之中。

因此,應該學會體驗各種狀態(tài)的樂趣,既能在激蕩人心的活動中體驗熱烈奔放,又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,才能避免失落感和消極情緒。

4.瓦倫達效應是什么?

美國有一位著名走鋼絲表現(xiàn)者叫“瓦倫達”;在1978年Ta決定走完最后一次鋼絲然后宣布退休,沒想要以前從未有過任何差錯的Ta這次居然失敗了。

在Ta走到鋼絲中間僅做了兩個難度并不大的動作后,就從數(shù)十米鋼索上摔下來。

事后據(jù)Ta妻子回憶,瓦倫達在出演前就不斷地自言自語說:“這次表現(xiàn)非常重要不能失敗”。

這種巨大壓力下心理患得患失的心態(tài),后被人稱為“瓦倫達效應”(Karl Wallenda Effect),它和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(Daniel)提出的白熊效應相似。

也就是說,以前每一次成功表演中只想著走好鋼絲這件事本身反而容易成功,而這次表演中瓦倫達太想成功,反而無法專注于事情本身,變得患得患失。

這如同,我們常說的“壓力就是動力”就存在正方面,駕馭得當可化為無往不利的法寶,反之則可能會對自己造成傷害。

美國斯坦福大學一項研究也曾表明,當我們在認真做事時不去想其他“額外”信息,反而更聚焦;因為那些額外信息產(chǎn)生的虛幻圖像會像真實發(fā)生一樣,有著刺激著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的作用。

就好比,當高爾夫球手擊球前,一再告誡自己一再“不要把球打進水里”時,他大腦里就會出現(xiàn)“球掉進水里”的情景。

曾經(jīng)我在主持一次互聯(lián)網(wǎng)大會時,因為有位嘉賓的名字有繁體字特別難念,開場前我再三記憶,最后還是嘴瓢了。

看到這里,相信你也會回想起曾經(jīng)的某些情況;其實現(xiàn)實中我們做任何事情總是想太多,太在乎事情的后果、在乎別人的閑言碎語、反而容易忽略了事情本身。

我們把大腦欲望塞得滿滿,身體卻壓得氣喘吁吁;在重負荷下顯然就不能把事情做太好;結果就會偏離預定的軌道,離設想中越來越遠。

明白該理論,你也就明白學者們說的“要專注、拋去雜念”的意思;可比這更重要的在于「要小心那些給你制造障礙的人」。

比如:

你說做份PPT,對方卻說你能達到某老師的標準嗎?你說寫作,對方卻說建議先報學習班,“知”和“行”是兩碼事,要在知中踐行,某種程度上信息的增加反而更容易引發(fā)決策困難。

5.環(huán)境總會影響個人?

路西法是基督教中的墮落天使,天使無疑是“好人”的象征,而好人墮落自然而然就是“壞人”,那么好人如何變成壞人的呢?

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·津巴多(Philip George Zimbardo)在斯坦福監(jiān)獄曾經(jīng)做了一個實驗:

Ta把一批身心健康,情緒穩(wěn)定的大學生帶進監(jiān)獄;Ta們并沒有任何犯罪記錄,大學生被分為“獄卒”和“犯人”兩種類型進行一周的測試,結果這批大學生面對環(huán)境的壓力變得暴躁,變成另一種模樣。

在心理學中,菲利普·津巴多把這項實驗稱為路西法效應(The Lucifer Effect);簡單而言,人受到特定情景和氛圍影響,在性格、思維行為方式上會表現(xiàn)出不可思議舉措。

雖然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,但受到社會、工作等種種外在因素影響,有時候群眾的力量對人心境改變可以起決定性作用,這也是該效應最核心觀點之一。

正如作者所言,“單憑想象,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會不會那么做,要知道情境的力量遠比我們大得多?!?/strong>

盡管該實驗主題是研究好人如何變成惡魔的,但這并不能證明人性本惡;只是證明在不同情景下,善與惡是可以存在相互轉化的。

在生活中對我們有什么啟發(fā)呢?我認為用「環(huán)境會影響個人」這句話總結最好不過。

進化論中有個概念被稱為「與鬼共舞」。

其大意為一個物種在適應過去環(huán)境的時候會形成行為A,當環(huán)境發(fā)生變化不需要行為A了,可物種仍然會延續(xù)過去的做法,就像與鬼魂共舞一樣。

比如:

海龜寶寶多半在夜間的沙灘破卵而出,然后爬向大?;氐阶约旱募遥辉蛟谟?,在夜晚,小海龜是靠海面反射的月光找到大海的。

可自從島上有了房屋的燈光后,在岸上新生的小海龜不去大海了,Ta們會朝著燈光一步一步爬去,最終死在爬行的路上。

據(jù)此對比我們,假設你想要投入一件事,那從「環(huán)境」的改變比行為更重要,如同我經(jīng)常寫作,在家里始終沒有靈感,一旦到達安靜的咖啡廳卻隨時能夠進入心流狀態(tài)。

關鍵詞: 心理學家 發(fā)生變化 害怕失去

相關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